close
標題:

宋太宗時已有「四川」的稱呼?

發問:

據李燾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卷32,宋太宗年間,王化基嘗言五事,其五為「擇遠官」,曰「望自今凡負罪之人不許任四川、廣南為長吏」。此事亦見於畢沅《續資治通鑑》卷16。 一般認為四川之得名,源於宋真宗咸平四年三月「詔分川峽轉運使為益、梓、利、夔四路」,合稱「川峽四路」,簡稱「四川」。然則為何宋真宗之前,宋太宗年間,已有「四川」的稱號?請盡可能根據史料作答。又,在宋太宗之前,有沒有人開始使用「四川」這一名詞?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最佳解答:

本人於地理及史籍研究皆不及發問者深,在此發表一下看法,如果有錯請指正。 西川之名,唐玄宗時於該地置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,「川」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。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,對州縣大加減併,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,開寶六年(西元973年),又分設峽西路;太平興國六年(西元981年),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;宋真宗咸平四年(西元1001年),將川峽路一分為四,即益州路(後改成都府路),梓州路(後改潼川路)、利州路、夔州路,合稱為川峽四路,簡稱「四川」路,這就是「四川」一名的由來。 http://www.chinaculture.org/gb/cn_focus/2007-05/22/content_96679.htm 依此看來,發問者所引的詔書確是「四川」得名之始。王化基何以會稱「四川」,本人找不到原因。我們嘗試了解一下其他在真宗咸平四年以前出現過的「四川」一詞(本人學淺,找的可能不全,請見諒): 杜確《岑嘉州集序》:「時四川節度因亂受職,本非朝旨……」考岑參生平,文中的「四川節度」當指杜鴻漸。據《舊唐書》,永泰元年崔旰在蜀地自立,唐室用杜鴻漸去討平(正符合「因亂受職」),他的其中一個職銜就是「劍南西川節度使」。所以「四川節度」正確應為「西川節度」,「四」字是「西」字之誤。 《全唐詩》卷316收錄武元衡詩《四川使宅有韋令公時孔雀…妓興嗟久之因賦此詩用廣其意》,韋令公當指韋皋,德宗貞元年間曾在蜀任職。武元衡於憲宗時曾到蜀地,此詩當作於該段時間。據《舊唐書》,韋皋在蜀的職銜就包括了劍南西川節度使,所以「四川使」為「西川使」之誤。 《資治通鑑》唐懿宗咸通八年:「四川近邊六姓蠻,常持兩端,無寇則稱效順,有寇必為前鋒。」據《舊唐書.懿宗紀》:「西川節度使牛叢奏於蠻界築新城、安城、遏戎州功畢。……其年秋,六姓蠻攻遏戎州,為復所敗,退去。」六姓蠻出沒之地正是西川節度使轄地附近,可以相信「四川近邊」為「西川近邊」之誤。 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太平興國元年:「先是川、峽分路置轉運使,峽鹽悉趨荊南,四川民乏食,太祖遣使劾兩路轉運使罪,帝(太宗)即位,皆釋之。」第一句「川、峽分路置轉運使」當是指西川路及峽西路,第二句「峽鹽」獨指峽西路,據文意,第三句的「四川民」應該是指西川路之民才合理,所以這段文字「四」同是「西」之誤。 以上「四川」四例,本人認為全是「西川」之誤,以此推斷,王化基所說的「四川」其實是指「西川」。「四」「西」二字字形非常接近,古人直行書寫,「西」字沒了頭就很易被認作「四」字。當然本人沒有證據支持這個說法,望有識者指正。

其他解答:A9A3995907B431A4
arrow
arrow

    ttltlp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